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近日,服务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正式发布了其第一个人形机器人产品XMAN-R1。成立于2010年的擎朗智能已经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经营十余年 ,累计部署超10万台配送 、清洁等专用型机器人,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超600个城市及地区 。
每天下午,装满机器人的集装箱都会从擎朗的工厂出发 ,运往世界各地。这些机器人不仅是服务助手,也是数据入口,每天产生数亿条环境感知数据、数千万次人机交互记录。
擎朗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也是基于这些真实场景数据积累训练 ,用于适配服务行业场景 。XMAN-R1以“岗位化 ”为设计理念,可完成服务场景内”点单-配餐-送餐-收餐”等长任务闭环,未来将适用于更多场景。
“我们更关注真正的产业化 ,关注怎样的形态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希望机器人不仅仅是跳个舞,而是能干活 。 ”擎朗智能CEO李通在专访中对界面新闻表示。
为服务而生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有几大构成要素:大脑 、小脑和本体。李通认为 ,目前市场上的公司在本体和小脑部分已经可以做到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为可控 。
他提到,在小脑上 ,大部分公司都是采用强化学习的方法,以及一些开源工具来训练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彼此之间没有太大技术壁垒 ,某一家公司有新的训练成果发布后,其他公司很快就能复刻。本质上来说,虽然现在的机器人在机械结构和运动控制的方法上有迭代和提升 ,但和十年前也没有太大不同。目前人形机器人最大的难点在于大脑,行业内在这部分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大脑之外,数据是目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大模型的数据来源于虚拟世界 ,但机器人的训练需要物理世界的数据,而没有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就很难收集到物理世界的数据。“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李通说 。
基于这些挑战,擎朗提出了“机器人岗位化”的概念。李通表示 ,“我们不指望一下子就让机器人能洗衣、做饭、带孩子,这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我们更多是想让它做一些比如倒酒 、炸薯条这些近期就能完成产业化的事情 。“
对应岗位规范化流程,具身服务机器人的工作内容可以被精确的描述 ,结果可以被标准化评估,这将更有利于在商业环境形成机器人能力的闭环。通过不断复制“岗位化 ”工作模式过程,擎朗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将不断学习和拓展多样化工作能力 ,持续增强基础动作模型能力,由专家化到通用化,实现更广泛的落地场景应用。
从形态上来说 ,XMAN-R1是轮式和人形结合的构造 。据李通介绍,选择这样的形态设计也是为了让产品产业化的时间节点能更早一些。他提到,90%以上的服务场景其实是不需要机器人有双足的 ,轮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远超双足,至少在餐饮产业,轮式人形机器人一定会比双足人形机器人更早落地。
目前在餐厅中,XMAN-R1可以独立完成取酒、倒酒、放置托盘等配餐动作 ,学习服务人员动作逻辑与姿态,从双手递物到移动控制,融入场景需求 ,并通过机器间任务调度,将餐品交接给配送机器人T10按最优路径送餐,并在最后完成桌面清理任务 。
从服务机器人走向具身智能
“从2022年底 、2023年初大模型的爆发开始 ,我们就在想AI技术的新变革能为机器人带来什么。”李通告诉界面新闻。
在十余年的发展中,擎朗智能经历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变迁发展。在1.0时代,服务机器人只具备具身服务机器人的初级形态 ,主要实现单一任务的执行 。随着行业从1.0到2.0时代的演进,服务机器人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智能交互能力,并逐步向多场景适配方向升级。如今 ,在3.0时代,服务机器人正在往具身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机器人在自主感知、灵活决策和复杂任务执行方面的能力。
擎朗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经验也为落地人形机器人带来了一些优势 。例如在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上,擎朗目前有三家机器人工厂 ,并有专门的机电组,包括线圈、绕组、驱动等都是自研。在数据方面,擎朗累计部署超10万台配送 、清洁等专用型机器人 ,日均产生数亿条环境数据、数千万次人机交互记录。
李通还提到,在大规模商业化的实践中,擎朗也更了解客户的场景需求是什么 ,清楚他们愿意为此花费多少成本 。通常服务机器人的成本是当地劳动力成本的一半,李通认为,从这个角度 ,在劳动力成本更高的海外开始落地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是更好的选择。
擎朗在海外市场已经有成熟的落地经验,目前出海目的地中,日、韩 、欧美占比较多。李通告诉界面新闻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的性能在全球都是领先的 。“以前中国的产品出海可能只能做到其他国家产品80%的性能,但只有50%的价格。现在服务机器人可以做到150%的性能,80%的价格。”他说 。
现在XMAN-R1已经在和客户合作 ,在实际场景进行一些测试,解决应用的细节问题。李通希望在明年、后年能够有小批量的出货。
对于具身智能,他认为目前还谈不上是爆发 ,还在爆发前夜。
“投资人的热情肯定是变高了,关注到这个行业是好事,但希望大家也不要对进展太过乐观 。 ”李通说 ,如果对短期的进展过于乐观,一两年内发展不及预期,大众就会失望。
擎朗2013年开始做服务机器人 ,2016年第一款服务机器人给出商业样机,2018年到2019年开始规模化量产,再过三年左右 ,大部分产品才在市场上被大家看见。从2013年到后面被看见,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变化 。
李通认为,具身智能也会经历这样的周期。他相信,投入具身智能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主要是能不能持续地投入5到10年的时间来推动这个行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2016年创业的企业至少有几十家,但至今真正完成全球市场拓展并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公司 ,在餐饮酒店等细分领域不足五家 。从Demo到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领投智元机器人,腾讯投资在具身智能领域首次出手|界面新闻 · 科技
祥鑫科技:与三度智能、武迪电子分别签订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战略合作协议|界面新闻 · 快讯
傅利叶开源人形机器人硬件本体,更多具身智能企业选择开放|界面新闻 · 科技
科技早报 | 消息称苹果与阿里合作开发AI功能;OpenAI CEO表示希望与中国合作|界面新闻 · 科技
美的人形机器人曝光,CTO卫昶:希望能开发出短期落地产品|界面新闻 · 科技
宇树科技申请春晚机器人商标,预计未来机器人成本将大幅下降|界面新闻 · 科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